简体 | 繁體
进入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古瓷都”当阳峪的文化传承路
文章来源:“修武融媒”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10-24 20:45

字号:【

10月22日,当阳峪九九重阳暨绞胎瓷非遗文化节在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隆重开幕。这是修武县打造“叠彩云乡”党建品牌的一项重要活动。

活动中,当阳峪村的老人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绞胎瓷寿桃。双手捧着沉甸甸的寿桃,老人们高兴地说:“一看就是俺村特色。”


绞胎瓷非遗文化节更是热闹。此次文化节不仅吸引了我市4家绞胎瓷企业和当阳峪村近10家绞胎瓷手工作坊,还吸引了来自山阳区中星街道李河村、冯河村等传统陶瓷生产村庄的手工作坊参加。

“这才有陶瓷名村的样子嘛,希望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把俺村的陶瓷文化氛围渲染起来。”看到一场活动竟吸引近1000人次参加,村里的烧瓷老匠人开心地说。

当阳峪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一个小山村拥有三项“国宝”,分别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绞胎瓷烧制技艺;全国罕见的窑神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瓷窑遗址。还拥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一村一品”示范村等国家级荣誉,这在全国乡村中也不多见。

走进当阳峪村,历史感扑面而来。山峪中,仍见大大小小的旧窑址。山峪之上,北宋瓷窑遗址矗立村口,窑神碑“讲述”着这个小山村曾经的繁华以及精湛的烧瓷工艺。

为当阳峪正名!

北宋时期,当阳峪曾与当时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陕西耀州并为中国“四大瓷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至本世纪初,“古瓷都”当阳峪历经千百年风尘后,重回大众视野。随着文物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绞胎瓷烧制工艺的复活,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盖在当阳峪身上的面纱一下子被揭开了。人们恍然发觉,这个不起眼的村庄曾经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

盛名之下无虚士!如何擦亮当阳峪村文化名片?近20年来,这不仅是当阳峪村的大事,更是焦作绞胎瓷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在此次活动中,记者了解到一些数据。近年来,修武县聚焦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在当阳峪村依托厚重的绞胎瓷文化,先后引进金谷轩等绞胎瓷规模较大的生产加工企业4家,发展绞胎瓷家庭作坊15家,研发绞胎瓷产品十大类800余种,并在北京、广州、郑州等地设立绞胎瓷展览馆,年销售绞胎瓷各类产品15万件(套),年产值6000余万元,带动3000余名群众就业创业,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探索出了一条“非遗+产业+旅游”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塑造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看来,绞胎瓷文化产业在焦作已然起势。在活动现场,记者注意到,展示的绞胎瓷产品各有千秋。当阳峪百灵翁绞胎瓷坊孟小红、孟长虹姐弟烧制的绞胎瓷产品主打“本地高岭土”“纯手工”。当阳峪老作坊仿古工作室冯铜山研发了“宋三彩”产品,并开辟了绞胎瓷文物仿制渠道。来自李河的绞胎瓷传承人李军旗研发了“绞胎瓷填彩”工艺,其产品别具一格。

然而,近20年的文化产业催动,似乎仍未将“古瓷都”的文化名片擦亮。这些绞胎瓷文化传承人纷纷告诉记者,当阳峪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可名头响亮也只说给业内懂行的人,其文化品牌影响力还很弱。

有专家称,“古瓷都”当阳峪应当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了解了其文化核心,焦作陶瓷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或更加清晰。

焦作自古以来陶瓷生产发达。从北宋时期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焦作陶瓷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20世纪30年代,瑞典人卡尔贝克称“当阳峪有瓷窑址400多处”。我市考古专家杨贵金曾深入调查,发现焦作地区有大大小小的古窑址53处,多数分布在修武县至沁阳市沿山一带。其中,当阳峪窑、牛庄窑、矿山窑、恩村窑、柏山窑、西韩王窑、焦作街窑、西王封窑、李封窑均为高档次窑址,并形成了东以当阳峪窑为中心向东发展、西以柏山窑为中心向西发展的,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基本格局。

这样看来,以当阳峪绞胎瓷文化为重心的焦作陶瓷文化更加丰富了,其可提供的文化产品也更加丰富了。让文化抱团取暖,似乎会产生更大能量。

当阳峪村党支部书记孟明星告诉记者:“我们村现在亟需顶层设计。我们初步设想是将村里的绞胎瓷企业、作坊纳入整体规划,在村内开辟陶瓷文化一条街,并对北宋古窑址、窑神碑进行保护利用。让游客来到我们村有得看、有得玩,让‘古瓷都’之名渐入人心。”

来源 焦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