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县历史悠久,周朝之前称“宁邑”,商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伐纣,大军途经宁邑时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驻扎修兵练武,故改宁邑为“修武”。修武自得名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始设修武县,属三川郡管辖。从开始设县至今,已有2227年。三千多年来,“修武”之名历代传承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县名之一。2006年,修武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千年古县”称号。
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天平年间(534~537年)设西修武县,县址即在现今的修武县城。北齐天保年间(556年),将南、北、西修武(北魏时除山阳县外,还设置有北修武、南修武、西修武三县)和山阳合为修武一县,至此之后,修武县城一直在现今的修武县城址,成为修武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考证,修武县旧城原为春秋时的南阳城,东魏时又加以营建,后经历代修葺,至清末城墙高7米有余,顶宽5米,为砖石结构,宏伟壮观。在古城墙的周围,有一条护城河,河口宽7米,底宽6米,常年积水4米有余,可行船。民国时期,修武县城区面积为0.5平方公里,县城内有东门大街、西门大街、北门大街、南门大街、宋塔街、西门北后街、南门后街、东门南后街和前新街、后新街以及仓前街等11条街道,商铺云集,市场繁荣。从1946年到1948年冬,在多次解放修武县城的战斗中,城墙被毁。据史料记载,县城东城墙位于现在的竹林大道,西城墙位于现在的七贤大道,南城墙位于现在的运粮河北,北城墙位于现在的健康路。
目前,老城区域内有竹林大道、七贤大道、健康路、运河路等12条街道,现住居民1200余户,常住人口6000余人。老城范围内文物古迹、寺庙2处,占地22.1亩;明清建筑20处、民国建筑54处,其中上世纪60年代建筑占相当比例,古民居保留较好的特色街道有老城街、北大街、南后街等。近年来,我县先后编制了《修武县城总体规划》、《修武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武县旅游规划》等各项专业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了城区开发建设。在老城改造上,我县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成熟,不建设”的原则,严格控制老城区建设行为,坚决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先行,有序开发;突出重点,完善功能;让利于民,多方共赢”的原则,试点带动,成片推进,稳步实施老城改造。目前,修武县城规划区面积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23平方公里。
修武县原辖3个镇、8个乡:城关镇、方庄镇、郇封镇、李万乡、五里源乡、岸上乡、西村乡、葛庄乡、王屯乡、高村乡、周庄乡。2000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审批(豫民行批字〔2000〕15号),同意将李万乡划归焦作市山阳区管辖。
2000年,修武县辖3镇、7乡、1个工贸区和1个城镇居民社会服务办公室,223个行政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74418人,其中:城关镇48591人、方庄镇35669人、郇封镇41087人、葛庄乡23759人、王屯乡24503人、高村乡24854人、周庄乡20799人、五里源乡35931人、岸上乡2823人、西村乡16402人。
2005年,修武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葛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郇封镇管辖,郇封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王屯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高村乡管辖,高村乡人民政府驻地不变。两乡镇于11月29日正式挂牌。201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河南省民政厅(豫民行批〔2014〕1号)批复了高村乡更名为王屯乡。
目前,修武县辖5个镇(城关镇、七贤镇、郇封镇、周庄镇、云台山镇)、3个乡(王屯乡、西村乡、五里源乡)、1个城镇居民社会服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