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进入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修武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文章来源:修武县发改委 发布时间:2017-03-17 19:33

字号:【

索 引 号
HL10001-0401-2017-00001
文章标题
修武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文  号
所属分类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工作报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发布日期
2017-03-17
发布机构
修武县人民政府信息中心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以景城融合为总战略,以全域旅游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全力推进中国超级旅游目的地、中原养生地核心区、中原三产融合示范县建设,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指标稳中有进。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4.8亿元,增长9.1%,高于计划指标(8.5%0.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6亿元,增长17.1%,高于计划指标(16%1.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41亿元,增长7.7%,高于计划指标(7.5%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9亿元,增长12%,与计划指标(12%)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5949.7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178.8元,增长7.9%

(二)发展后劲稳步增强。招商引资方面:围绕大旅游、大文化、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豫商大会、欧美同学会、云台山+文旅养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加快引进优质项目。全县共引进项目61个,总投资196.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3个,较计划目标(50个)多引进3个。项目建设方面:组织实施县重点项目106个,总投资336.1亿元,实际完成81.8亿元,占计划的102%3个省重点项目、19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7.95亿元、28.9亿元,占计划的132.5%166.6%;金程二期、星凯电气、云台冰菊特色小镇等项目相继开工,澍青医专、云武堂等项目快速推进,郑云高速、汉河电缆等项目顺利竣工;在全市重点项目暨三区建设观摩评比中,我县首次进入前三名。

(三)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由7.7:57.4:34.9调整到5.9:56:38.1工业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7.9亿元,增长8.7%,居六县市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28.7亿元,增长29.4%,居六县市第一。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亿元,增长43.6%,占市定目标的124%;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09.2亿元,增长15.4%,占市定目标的103%;被授予全市先进产业集聚区服务业方面: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7.6亿元,增长11.3%,居六县市第一;全年接待旅客886.7万人次,增长11.09%;旅游综合收入完成39.75亿元,增长13.05%;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方面先试先行。农业方面: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三连增,小麦、玉米最高单产分别达到822.91224.7公斤,再创全国、全省新纪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04家,辐射带动农户2.65万户;伊赛、大用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64.5亿元;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四)城乡建设扎实推进。路网方面:郑云高速全线通车,城区公交开通运行;县乡道路建设完成28.4公里。管网方面:铺设天然气管道6.1公里,新增燃气入户690套;完成县城集中供暖项目招投标工作。生态环境方面:取缔采石厂19家、土轮窑13家,关闭土小企业200余家,完成燃煤锅炉拆改64台;完成森林资源培育3.44万亩;公路绿色廊道建设观摩评比连续两次排名全市第一;北山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污染围城”整治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

(五)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全年民生支出1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9%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99万人,参保率达99.3%;先后发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资金和抚恤金2921.6万元,惠及群众4.73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54人、城镇就业和再就业6890人,扶持创业169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569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6%;争取上级农村危房改造指标120户,危改任务及资金拨付工作顺利完成。医疗卫生方面:新农合参合人数达20.6万人,人均财政补贴标准由380元提高到420元,发放补助7674.6万元,惠及农民81.5万人次;中医院病房楼、云台山镇和王屯乡卫生院改扩建项目主体完工。教育方面:高考再创佳绩,各批次上线人数均居全市第四名,一本上线289人,其中被985211院校录取92人,较2015年净增加29人,增长46%;“两免一补”和帮困助学政策落实到位,免除杂费、书费和发放补助2680.3万元,惠及学生5.9万人次。此外,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先后完成9个贫困村、2130名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治安、信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公众安全感位居全省第一,执法满意度位居全市第一,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济总量偏小,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工业主导产业不强,旅游产业链条短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这些都需要在下步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及目标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助力焦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关键一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民心导向不懈怠,坚持景城融合不动摇,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着力健全工业体系、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民生活,积极融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中原城市群,奋力打造中国超级旅游目的地、中原养生地核心区、中原三产融合示范县。

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

   三、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着力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是发展动力的理念,承接和落实好各项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增强科技创新驱动,鼓励企业通过科技研发提高市场竞争力,年内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完善三集中、三直接服务机制,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权力、责任和效率清单,进一步规范服务程序、服务行为、服务保障和信息公开,力争实现审批环节最简、审批时限最短、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高。三是深化财税及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县乡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机制,加强项目资金监管;探索PPP项目收益和分配机制,完善PPP项目库。强化政银企合作,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鼓励圣昊铝业、龙昌机械、栗子园饮品等企业进入新三板,上市直接融资。同时,稳妥推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事项,用改革创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二)狠抓项目工作,强化产业培育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用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培育,实现我县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一是项目谋划高标准。立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焦融合发展、百城建设提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等重大布局,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县发展定位,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同时,认真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谋划可行性高、要素成熟、手续齐全,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计划盘子,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二是招商引资全方位。坚持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以先进制造、大健康、特色文旅养等为主攻目标,紧盯龙头企业、隐形冠军、行业先锋和初创企业,抢抓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5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25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亿元。三是项目建设严要求。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落实项目分包、项目例会、项目调度、观摩评比、联合督导、考核奖惩等措施,实行一个领域、一套班子,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以贯之、一抓到底,重点实施好城建、旅游、工业、民生、农业等景城融合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做好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保障,开展好企业家“暖心工程”,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建设环境,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投产、快达效;重点实施好省、市重点项目和首批116个县重点项目,确保完成66个新开和50个续建项目开工、竣工、投资三个百分之百的目标任务,河南建升、光电产业园、金程二期、大润新材料等45个项目竣工投产。

(三)完善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面貌

坚持“规划引领、适度超前,完善功能、提升品质,项目支撑、有序发展”的原则,启动实施城建基础设施“十大项目”,力争城区面貌“一年大突破、两年大提升、三年大变样”。一是规划高品质。尽快编制完成城乡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和33项专项规划,力求山水风情和人文魅力兼备,彰显城市特色,打造“环境优美、功能配套、业态繁荣、特色鲜明”的主城区。二是项目高标准。高标准打造丰收路城区段,促进新老城区融合发展,带动老城提升、带活新区产业;立足“内部连通、外部畅通”,加快完成竹林大道、为民路综合改造以及八一南街、卫东路等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尽快打通健康路东西延,加速建设武云高速连接线和体育路西延,力争完成云台大道北延绕城、茱萸大道南延、幸福路大修等项目建设。三是环境更有序。对城区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实行精细化、网格化、长效化管理;投资1730万元建设数字城管,基本形成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管“五位一体”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加快完成主干道路强弱电全部入地,让城区更加整洁、规范、有序。四是生态更美好。加快实施县城集中供暖工程,实现森林半岛、天下城等部分城区的冬季供暖;完成为民路下游河道整治和城区集聚区上下游供水管网新建改造工程;推进县城增绿,城区新增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以上;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郑云高速绿化、南水北调绿化等工程,完成森林培育面积4.57万亩;加快实施环卫设施建设、城乡垃圾综合处理等项目,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和承载力。

(四)构建全域旅游,推进景城融合

以“一赛一节”为契机,以“面、核、轴、点、带”为布局,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一是加速全域旅游建设。构建全域统筹布局“面”,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景城融合重点项目为支撑,加快旅游与城市建设、文化资源、休闲农业以及养老、养生、体育等产业融合。巩固云台山“核”心地位,加快云台山上市和国际化进程,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推进岸上、青龙峡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筹办好“云台山国际旅游节”,精心谋划一批主题营销活动,提升景区影响力,尽快引进一批高端旅游文化类项目。打造景城联动产业“轴”,启动建设总长26公里的旅游专用通道,建设县城游客服务中心,对接百家岩大型生态停车场;建成金云路,启动东虎路,形成与云台大道、青云大道互联互通的乡村民宿环线。建设项目支撑“点”,在景区,加快建设云台山旅游综合度假区,力争10月主体建成,加速推动云台心岸小镇、云台山太极文化旅游(无锡灵山集团)等项目;在城区,实施云台古镇、云台山创意文化园等项目;在乡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积极盘活乡村旅游资源,加快布局乡村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云上的院子”、兵盘民宿村落开发等项目,重点打造云台冰菊小镇、绞胎瓷小镇等特色小镇。构建旅游景观“带”,实施好全区域、全领域景观节点打造提升项目,对云台大道、青云大道、焦辉路等主要旅游通道和入县口等重要节点进行全方位绿化美化彩化。二是积极培育电商企业。加快推进与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合作,引进培育以电商物流等新业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项目,推进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商贸业融合联动;持续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创新创业孵化园的配套设施,为电商企业和初创企业的入驻提供优质环境。三是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依托郑焦城际铁路和云台山品牌优势,利用郑州半小时经济圈产业资源,全力打造集游客集散、住宿餐饮、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新高地;着力推进云台古镇建设,年内完成健身广场、展示中心、人工湖、道路及景观绿化等工程;加速推动高铁广场二期建设,力争完成出租车停车场和广场绿化等工程;加快完善七贤大道、丰收路大修、青龙大道南延等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整体形象。

    (五)突出集群发展,加快工业振兴

充分发挥中铝企业、神华电厂、万方铝厂三大国企优势,着力打造“一区两园”,重点实施好多氟多、皇马、金程二期等十大工业项目,盘活存量、培育增量,全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建好一区两园强化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实施好西片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工程,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拉大发展框架;确保光电产业园、星凯电气、明鑫安全座椅等项目顺利竣工投产;推动龙昌机械加快建成年产500台粉碎机生产线;力争年内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40亿元。依托中铝企业,打造氧化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为主的现代循环经济示范区,尽快完成中铝技改项目设备安装和大南爻项目大坝主体建设,围绕高端装饰板材、赤泥综合利用等主导产业,积极利用现存5000亩土地和产业链优势,全面开展产业招商,促进盛西源和中州新材料的深度合作,力争上半年落地项目2个;依托神华电厂,打造高利用、低能耗、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园区,加快完成园区道路、供排水等一期工程,加快吸引新型建材、超硬合金等一批优质项目入驻。二是盘活闲置资源,统筹存量利用。研究制定盘活工业企业的整体方案,统筹考虑,分类施治,对伟彤液压、重工制动等半停产企业,采取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引进行业龙头或合作伙伴,带动企业转型提升;对明辉机械、双发机电等停产企业,采取收购、租赁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源;加快推动多氟多与龙瑞、中轴皇马的合作项目,力争多氟多新能源汽车年内具备整车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延链补链,培育发展增量。积极引导金程汽车、河南建升、焦作永丰等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与知名整车企业对接,加快技术改造,拓宽产品系列,鼓励企业向加工智能化和产品成套化方向发展;全力打造金水·修武电子工业小镇,力争一期入驻企业全部竣工投产,加快培育和引进更多智能终端、应用电子、医疗器械等生产企业。

(六)紧扣增产增效,提升农业水平

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确保粮食增产。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4万亩,大面积示范推广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技术,探索实现粮食超高产的新途径,力争再创全国新纪录;建设完成白龙潭水库、群英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项目,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2-3个,培植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3家;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重点培育和扶持伊赛、大用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力争1-2个农产品品牌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积极推动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农业新业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云台冰菊小镇建设,年内扩大种植面积600亩,建成集深加工、体验、民俗、展示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三是加快台创园区发展。加快完善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成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搭建产供销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完成同根源智能化农业休闲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花卉苗木种植,完成牡丹产业园油用牡丹种植1000亩;发挥台创园品牌优势,吸引优秀企业落户园区,年内入驻企业2家以上,其中台资企业至少1家,利用项目资金6亿元。

   (七)坚持共享共建,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以民心导向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为根本出发点,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全力脱贫攻坚。认真落实好教育、医疗、交通、水利等方面的扶贫优惠政策,运用好各类扶贫资金,加快实施路面硬化、饮水工程等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完成14个贫困村摘帽、3117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二是强化社会保障。全力保障就业创业,重点解决困难家庭和零就业家庭就业难的问题,力争年内培训就业人员3000人、发放贴息创业贷款3600万元;实施好“家长暖心”工程,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年内城北小学和新一中文体中心项目主体完工,澍青医专修武校区项目建成行政楼、食堂、操场和部分宿舍楼等,引进台湾慈明职业教育资源,打造两岸联合职业教育品牌;全面落实医改政策,优化布局医疗资源,加快完成县中医院医技楼、县人民医院老址改造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底老年养护中心项目主体完工,整合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切实做好城乡低保、五保老人供养以及优抚救助等工作。三是维护和谐稳定。狠抓安全生产,坚守安全“红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争创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力争年内建成3条示范街、40家示范店、4家示范企业;深化“平安修武”,投资1500万元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冲刺“长安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