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进入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修武县200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文章来源:jzxwzf 发布时间:2007-03-11 11:49

字号:【

索 引 号
HL10001-0401-2007-00001
文章标题
修武县200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文  号
所属分类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工作报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发布日期
2007-03-11
发布机构
修武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0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拉长工业经济短腿、建设环境优美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县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发展良好开局。

  总量稳定增长。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6.9亿元,增长16.2%,高于预期目标3.2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达7.5亿元、47.4亿元、12亿元,分别增长6.1%21.7%7.2%。粮食总产量达19.2万吨,增长10.5%;肉、蛋、奶产量分别达4万吨、6.6万吨、8630吨,分别增长15.1%15.1%22.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3亿元,增长41.2%,高于预期目标21.2个百分点。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8亿元,增长17.3%,高于预期目标4.3个百分点。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完成27.8亿元,增长35.9%;银行各项贷款余额完成19.1亿元,增长49.9%

  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5亿元,增长26.1%,高于预期目标11.1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05,较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4亿元,增长171.6%;实现利税3.3亿元,增长15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955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106元,增长13.2%,分别高于预期目标55.2个百分点。

  后劲持续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7亿元,增长50%,高于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5亿元,增长55.3%。全年共编报项目19个,15个项目通过省市审批、核准、备案,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列入国债及专项资金计划项目24个(含续建项目),争取国债及专项资金3989万元,居全市六县(市)第一位。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大用公司3000万只肉鸡产业化、中轴集团综采支架生产线、金玉龙食用酒精、方安路改建等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运。全县实际利用外资1151万美元,出口创汇完成691万美元。

  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启动了文化城、新一中、山水文苑住宅小区等项目,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实施了北环路、东二环路综合整治工程,新建改建10个游园绿地,建立了新的城管机制,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查验收。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完成了2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测绘、规划工作,整治了村容村貌,建立了文化中心,增设了公共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了一批标准化“农家店”。完成了4条县乡道路、42个行政村“村村通”及11座地方道路桥梁、5个客运等级站和136个客运招呼站建设工程,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新建沼气池3185个。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6.6%。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3.5万名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畜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全省40个畜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形成了有线电视联网、卫星地面接收覆盖、远程网络传输一体化的传输网络。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了云台山景区数字化一期、水库至小寨沟道路拓宽、玄帝宫续建及万水千山大酒店、云台商业广场一期等重点工程。2006年,新增旅行社6家、定点购物超市8家、宾馆41家;接待中外游客225万人次,门票收入实现1.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达6亿元,分别增长45.7%35%11%。云台山顺利通过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示范单位验收,成为首批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被命名为首批国家自然遗产和首批数字化建设试点景区,被评为“中国(中原)旅游最具影响力景区”、“河南省经济最具创新力品牌”和“河南省十大名胜”,我县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名县”称号。

  和谐社会构建取得新成效。教育工作。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开展中小学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共资助学生17018人次,资助金额达188.4万元;中小学乱收费治理工作实现零举报,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县一中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文化工作。当阳峪瓷窑遗址、百家岩寺塔、胜果寺塔三处文保单位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生工作。实施了中医院搬迁工程,新建改造6个乡镇卫生院和108个村卫生所;建立了单病种限价收费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推进新农合试点工作,参合农民近20万人(次),参合率达90%以上,全年补助参合农民资金620余万元。体育工作。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精心组织县级各类体育比赛,积极参加省、市各类体育活动,获得了焦作市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团体第三名、河南省第四届农民篮球赛第四名的好成绩。科技工作。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振林磁业有限公司研制的手机振动马达钐钴环、光通讯隔离器钐钴环等一批新产品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计划生育工作。认真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提升计划生育整体水平,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3‰。环保工作。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完成了顾氏畜产品有限公司等3家皮毛企业和华丰纸业有限公司等3家造纸企业水污染治理工程;对所有新建项目,严格坚持“三同时”原则,杜绝了新污染源产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006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6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196人;3942人纳入城市低保范围;企业养老、失业保险金发放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农村低保工作扎实开展,五保供养政策全面落实,5492人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44.4万元;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县中心敬老院,全县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50%。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消防、食品及药品安全大检查,成立了矿山企业整治联合执法大队,规范矿山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志书编纂工作取得新成果,第二届《修武县志》顺利通过省级评审。同时,审计、人事、物价、统计、国土、信访、法制、民族宗教、残疾人、人防、气象等工作顺利开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需要进一步加快,增长方式亟待进一步转变,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需要强力推进。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努力解决。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三、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下大力气抓好续建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确保早日竣工投用;力促一批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二是强力招商引资。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多形式、多渠道引进资金。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围绕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铝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优势,围绕工业集聚区,围绕城区建设,采取多种融资方式,运作一批超亿元、十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引进战略性投资伙伴,推动项目建设。三是加强项目储备。围绕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研究和策划一批占地少、见效快,容易获得国家、省市政策支持的大项目、好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确保项目建设不断档。四是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工业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降耗减排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升级项目。五是规范管理服务。将项目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强化责任,分类指导,跟踪服务,搞好协调,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着力推动旅游第二次创业,加快提升第三产业

  一是强化资源开发。实施峰林峡景区综合开发项目,修通旅游道路,建成景区停车场、湖区码头,购置区间观光巴士和游船,对峰林峡、青龙峡和净影峡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旅游增长点;实施百家岩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建成停车场、天门水库、百家岩寺、七贤汉白玉雕塑群、七贤堂及碑廊;开发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增添山水旅游文化底蕴,促进山水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融合。二是扩张旅游相关产业。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县城、省级园林县城,把修武县城建设成与景区发展相匹配的旅游服务县城,使县城成为拉长旅游产业链条的中心地带之一。引进一批星级宾馆、购物中心和文化娱乐项目,培育一批骨干旅游服务企业,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加快实施方庄旅游综合服务区、云台生活广场和小寨沟快餐中心、购物中心建设,改造升级云台山庄,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和档次。制定和完善鼓励旅游产品研制、生产和销售优惠政策,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三是创新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云台山品牌优势,积极探索旅游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推进景区现代化管理经营,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开展涉旅企业专项整治活动,认真抓好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整体水平。

  (三)着力培植工业支柱,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强力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城南工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路网、供水管网、变电站、通讯基站、美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土地供给服务,将工业集聚区打造成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工业结构调整的平台、增长方式转变的平台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二是加速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大用公司3万吨鸡肉速冻调理生产线扩建、中轴集团年产2万吨综采支架三期工程、大通热力综合利用--汽轮机驱动压缩机、东方金铅公司生物质能秸秆发电技改等项目,确保顺利开工建设;加快建设华凯公司3.5万吨铸钢生产线、金玉龙公司醋酸乙酯二期工程、富贵达干果食品厂保健食品生产线、云鑫化工机械公司锅炉压力容器等项目,力争建成运营。三是千方百计扶持重点企业。认真落实支持重点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主动为重点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对大通公司、大用公司、中轴集团等重点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大力扶持,优化企业周边环境,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企业快速扩张,促进工业支柱培育。四是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帮助、扶持、引导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和工艺装备更新,全面提升企业自身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以资源节约、节能、可再生资源开发、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

  (四)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依托金玉龙食用酒精、六和饲料和面粉加工企业,抓好小麦、玉米等优质商品粮种植、加工和销售;依托大用公司,抓好肉鸡和奶牛产业化项目建设,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达到50个;依托郇封镇鸡蛋批发市场和全县生猪外销渠道,抓好蛋鸡、生猪生产和销售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二是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加强农村路网、电力设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项目,建成户用沼气3430个,解决2.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抓好5000亩土地综合整治、马鞍石水库除险加固等农田水利工程。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积极实施“阳光工程”,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认真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收。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要再确定一批试点,重点做好村庄规划、硬化、绿化、排水设施建设和空心村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努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

  (五)着力实施三城同创,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增强城市功能。实施文化城、新一中、山水文苑住宅小区建设工程,抓好健康路东延和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建设新城区。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完成北环、东二环两条道路景观绿化工程,建设一批高标准特色游园绿地,规划建设综合性县城公园,开展庭院绿化工作,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对城区主街道两侧主要建筑物、部分公共设施进行包装亮化。三是加强城市管理。健全城管机制,整顿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强化环境卫生整治。在城郊和城外规划建设建材市场、汽车修配市场和废旧物品回收市场,新建一批垃圾中转站和公厕,使城区环境和形象进一步改善。

  (六)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切实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扩大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工伤、基本医疗、生育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重点帮助“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关心城乡特困群众,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成县第二中心敬老院,提高全县五保户集中供养能力。二是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农村中小学校维修改造工程,推进“三教统筹”,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实施乡镇卫生院续建、中医院搬迁及县医院急救中心建设工程,完善大病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让群众享有较好的医疗服务。四是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幸福家庭行动”、“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深化优质服务,搞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试点工作,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五是全方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继续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覆盖面。建设一批高标准文化中心,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六是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切实做好食品、药品、消防和安全生产工作,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七是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强力推进清洁生产,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土地、科技、体育、信访、法制等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