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县上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强力实施“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措施,克难攻坚,拼搏进取,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2亿元,增长7.7%(扣除市直,增长13%)。其中一产完成10.1亿元,增长4.3%;二产完成52.6亿元,增长7%;三产完成17.5亿元,增长11.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338万元,增长11.1%,高于计划增速1.1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围绕旅游二次创业,在强化宣传、加强管理的同时,完成了峰林峡综合开发工程,建成了连接云台山和青龙峡的青云大道,开通了北京至焦作“云台山号”旅游专列,实施了穆家寨拓展训练营、云台山地质博物馆新馆等三产项目,启动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全县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年接待游客326.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12亿元,增长13.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亿元,增长19.1%,高于计划增速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08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质效提升。围绕“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2009年,全县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8个,总投资45.8亿元,完成投资12.2亿元。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39家,周庄、五里源、方庄、郇封四个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59家。安宇铝业、龙昌机械、栗子园乳业等21个项目建成运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8年的61家发展到67家。同时,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组织20个部门和金融单位实施对口帮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缓解资金瓶颈,促进企业在危机中加快发展。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4亿元,增长16.7%,高于计划增速1.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9亿元,增长27.4%;实现利税9.5亿元,增长11.4%。
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方庄、王屯土地整理项目,改造了1.5万亩中低产田,解决了2.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户用沼气池2508个,新修农村公路66公里,完成林业工程55260亩,对3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57条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完成了第三批13个整村推进和4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搬迁并村任务,落实了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对2100人进行了服务技能培训,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达22.4万吨,增长0.9%,优质率达100%;猪、禽出栏分别达30万头、849.5万只,肉、蛋产量分别达3.6万吨、5.3万吨;林木覆盖率达47.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97元,增长7.8%。
(三)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围绕拉大城市框架,完成了文化路建设,实施了青龙大道改建、宁城大道新建、竹林大道南延等工程;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建成了文化艺术中心,实施了天然气利用项目和幸福花园、东方花园、华公馆等商住小区建设;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完成了高速公路连接线绿化、北入城口综合整治等建设项目,实施了城西公园建设,全年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四)发展后劲进一步稳固
围绕扩大投资,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资金争取工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009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43个,总投资7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2.1亿元;编制申报项目80个,总投资67.4亿元,29个项目列入国债及专项补助资金计划,总投资8882.5万元,争取国债及专项补助资金3455.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亿元,增长28.3%,高于计划增速6.3个百分点。
(五)民生保障进一步改善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新农保”试点工作,全县98.9%的60岁以上老人已经按月领取养老金;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完成发放6163.1万元,发放率达到100%;累计50784人次城镇居民和114432人次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7755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78人,1697名下岗失业人员和751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8%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32元,增长12%,高于计划增速2个百分点。卫生工作。建立健全了突发疫情应对机制,开展了手足口病防治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实施了63个标准化村级卫生所建设和高村、五里源、方庄3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完成了中医院迁建和妇幼保健院搬迁工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三到位”,扎实推进“计卫”结合,认真执行利益导向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75‰。教育工作。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维修加固校舍19.7万平方米,新建5所农村小学,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深入开展新教育实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高招本科各批次上线率由全市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文体工作。实施了体育公园建设项目,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环保基本国策得到认真落实,土地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广播电视、档案史志、人防等其它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过去的一年,我县经济社会在逆境中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全县工业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缺乏大项目、好项目,产业层次较低。二是旅游综合效益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提升。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规模和特色。四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等等。这些问题需高度关注,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摆脱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的关键之年。按照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拟定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31‰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着力扩大投资,强化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在经济内力增长上实现新发展。继续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部门牵头负责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实行重点建设项目绿色通行证书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和联审联批制度,积极开展“项目服务年”活动,认真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前期工作,努力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运作格局,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在对外开放水平上实现新起色。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采取集中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围绕我县支柱产业,结合资源优势,突出招商重点,到东南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与大企业、大集团对接,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积极寻求与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机遇,力争今年在大项目引进上取得突破。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招商引资工作常抓不懈,确保引进一批客商、签约一批项目、实施一批工程,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增强开放发展能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适时抢抓政策机遇,在项目资金争取上实现新成效。认真研究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密切跟踪了解国家政策信息,围绕“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支持领域,围绕国家和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结合我县实际,组织编报一批新项目,努力争取更多的上级政策性资金。坚持银企项目对接常态化,努力扩大金融机构对我县的信贷投放规模,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瓶颈问题,提高工程质量,确保项目进度。
(二)着力调整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提升旅游产业,在服务水平上取得新提高。加快实施百家岩综合开发、一斗水古村落保护性开发、云台山旅游客运站、云台山地质博物馆新馆工程,完成青云大道配套设施建设和穆家寨拓展训练营项目;认真抓好峰林峡景点开景工作,积极做好郑云高速、郑焦城际铁路协调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基础、上水平。积极开拓武汉、南京和韩国、台湾等境内外高端客源市场,举办“竹林七贤”国际学术研讨会,推进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大格局、全方位营销,拓展市场,提高知名度。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强化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世界知名旅游服务品牌。加快小寨沟快餐中心、东方太极酒店、东方丽景假日酒店等项目建设,扶持具有修武特色的高档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壮大旅游相关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培优助强壮大规模,在工业发展上取得新业绩。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聚区道路、电力、通讯、供气等配套工程,开工建设500千伏焦东(周流)输变电项目,建成投运110千伏田庄输变电工程,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积极搭建集聚区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完善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扩大资本规模,增强融资能力,全方位营造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范、快速发展。围绕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科学编制周庄装备制造、方庄氧化铝加工、五里源铝加工和郇封热电联产“四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加强监测分析和运行调节,及时协调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大通公司、东方金铅等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作用,有效提高担保贷款能力,完善服务企业长效机制,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围绕装备工业、食品工业、铝工业三大产业,深化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实施城区工业企业外迁,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搞好新产品开发,力争通过搬迁改造,进一步提升工业企业发展质量,实现企业技术装备、产品档次、经济效益跨越式发展。
夯实巩固农业基础,在现代农业上取得新突破。完成马鞍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搞好水土流失治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地生产效能;实施3万亩标准良田建设项目,高标准建设农田示范区;加大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力度,提高粮食生产农机装备水平;认真抓好农田防护林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育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发展劳务经济;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生产,有序推进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培育发展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品牌;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抓好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在丰收路、云台大道、青云大道等主要旅游通道沿线,综合利用先进农业设施和农业技术,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和特色观光农业园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扶持大用实业、六和饲料、栗子园乳业、云台纺织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品牌、上台阶;围绕小麦、玉米、蔬菜、果品、食用菌等传统种植优势,积极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出新品、创特色、拉链条;全面发挥生猪规模化养殖优势,积极与国内外知名肉食品企业联络,力争在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上取得突破;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机制,引导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提高专业化经营水平;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鼓励农民实行多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着力营造环境,提升品位形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在城市品位上实现新提升。加快新区建设,实施宁城大道、青龙大道市政配套设施工程,完成文化路南延工程,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洗浴、娱乐等第三产业。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快运作影剧院综合开发、西门商业区建设,搞好老城资产集聚、重组和营运,优化配置城市资源容量。完成广电大厦项目,完善城区天然气管网,扩大用户辐射面,改造完善老城区供排水管网,加快东方花园、幸福花园、华公馆等商住小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能力。
全力打造宜居环境,在城市形象上实现新变化。实施宁城大道、青龙大道景观绿化工程,完成城西公园建设,实施宁城公园二期工程,抓好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建设,完成林业生态县创建任务;继续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大力开展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的“清洁家园行动”,创建宜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施数字化城管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精确、高效、全时段、全方位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全民整体素质,自觉维护环境秩序,全面树立良好形象。
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在统筹发展上实现新跨越。立足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深化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为突破口,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健全完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政策体系,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整体合力和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配合搞好郑焦城际铁路、新月二线项目建设,积极服务南水北调修武段工程,做好征迁、安置、规划、建设和开发工作;认真抓好人民路东延工程,启动方武路新区段拓宽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增强城乡通达能力。搞好乡村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继续抓好整村推进、搬迁并村扶贫开发;把乡镇和中心村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通过产业集聚、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综合整治,鼓励农民向城镇集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四)着力改善民生,办好惠民实事,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加强劳动就业工作,在民生保障上取得新成效。加快运作就业服务中心项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开展就业再就业服务,落实就业咨询、就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以创业促就业;加大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生育等保险费征缴力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搞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完成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困难救助办法,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确保实现应保尽保。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救灾救济活动,认真搞好五保、残疾等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在惠民实事上取得新进展。加强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一中建设项目,抓好校舍安全工程,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巩固白内障无障碍县创建成果,认真做好残疾人康复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强化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和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县医院搬迁工程,提高群众健康保障能力。全面实施“世代幸福工程”优生促进计划,不断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完善文化艺术中心功能,实施图书馆建设;继续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加快体育公园建设,全方位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和谐稳定上取得新进步。加快实施县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建设项目,建立健全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切实消除各类事故隐患;抓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施应急疏散场所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化“平安修武”创建活动,健全综合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全县大局稳定。认真做好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快发展妇女儿童事业,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外事、人防等工作,促进和谐修武建设。
同时,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全力做好《修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