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工作回顾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财政预算执行工作紧紧围绕景城融合战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转型初显成效,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2014年,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初预算为89868万元,实际完成89951万元,占年预算的100.1%,增长12.1%,圆满完成了县人代会年初确定的收入目标任务。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5912万元,下降0.5%(国税完成5867万元,增长10.6%;地税完成50045万元,下降1.6%);非税收入完成34039万元,占年预算的130%,增长41.5%。
2014年,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年初目标为107846万元,实际完成146666万元,占调整预算数的98.2%,增长10.5%。
主要支出完成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460万元,较2013年下降6.9%,下降原因是压缩“三公”经费和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
教育支出25518万元,较2013年增长7.8%;(附说明1,见草案第3页)
科学技术支出1472万元,较2013年增长6.3%;(附说明1,见草案第3页)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260万元,较2013年增长13.6%;
医疗卫生支出15430万元,较2013年增长11.7%;
节能环保支出1979万元,较2013年下降56.5%,下降原因是上级指标款减少;
农林水事务支出22198万元,较2013年增长17.1%;
交通运输支出12522万元,较2013年增长165.6%;(附说明2,见草案第3页)
住房保障支出1498万元,较2013年下降16.6%,下降原因是上级指标款减少。
2、政府性基金预算
2014年,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年初目标为29369万元,实际完成11262万元,下降81.4%(附说明3,见草案第3页)。支出预算年初目标为49164万元,实际完成24553万元,下降61.6%。
二、2014年主要工作
1、积极组织财政收入
●开展综合治税。在全县开展社会综合治税,初步建立起“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严格“先税后证”制度,提高税源监控水平,实现税收征管方式由注重征收管理向税源控管和征收管理并举。2014年,通过综合治税取得收入成效3000余万元。
●强化非税征管。推行“税式”管理,实行专管员制度,开展对口服务,实施专项稽查。2014年,全县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完成34039万元,较上年增长41.5%。
●积极争取资金。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各类扶持资金,促进我县各项事业发展。2014年,共争取各类上级资金6.5亿元,较上年增长14.8%。
2、保障改善民生
切实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和保障力度,2014年投入资金108955万元,增长7.8%,有力地保障了我县各项民生事业持续发展,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社会建设水平。
●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对培训技师、高级技师给予补贴,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给予补贴。
●足额安排教育资金。教育支出25518万元,较上年增长7.8%,支持学校维修改造、设备购置,改善办学条件等。“两免”享受学生人数达到30155人,“一补”享受人数达到431人,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人数达到253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投入资金16260万元,用于支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最直接、最现实民生问题。确保我县2794名城市低保对象按月领到低保金;解决农村10825人的生活困难;为全县4334名8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生活津贴;为3500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补助“4050”人员427人。
●支持医疗卫生事业。提高财政对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解决县级公立医院、村卫生室医护人员的生活补助,特别是对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
●落实财政支农政策。全县农林水事务支出22198万元,较上年增长17.1%。以现代化农业和小农水重点县两个重大项目为抓手和平台,大力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支持种业发展,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共安排农作物良种补贴567万元、农机购置补贴639万元、种粮直补459万元、农资综合直补2338万元,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服务安居工程。不断创新筹资理念,拓宽融资渠道,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今年共筹措资金2074万元用于保障性住房支出。
●服务公共安全。及时下达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积极落实平安建设、法律援助、政法系统伤残干警特困救助等资金,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财力保障。
3、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实施统一归口管理、统一核准、统一程序、统一考核、统一评估风险的“五统一”工作机制,即对政府性举债融资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举债融资活动必须统一由政府授权,按照统一的程序进行,接受统一的考核和风险评估。
●加快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双推进。大力构建具有修武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特色产业发展,鼓励企业通过争创名牌名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全年共投入科技资金1472万元;招商引资扶持企业7家,扶持资金437万元;为2家企业办理担保贷款400万元;为2家企业申报技术创新项目。
●搭建金融平台,支持企业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办职能,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交流会、参观会等形式,促使各金融机构了解企业需求及融资难问题。全年共向108家企业新增贷款22亿元,贷款余额4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通过对全县107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土地、房产的核查,摸清了家底,为盘活国有资产奠定基础。有效开展了国有资产使用权、经营权对外出租出借公开招租尝试,对林业局的茱萸峰停车场旅游服务房3年期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招租,由评估价55.5万元竞争到239.4万元,升值达231%;对全县县域内外的道路广告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为下步规范全县户外广告设置,提高广告收益打下基础。
4、推进改革创新
●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等要求,按照机关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外宾接待等四个管理办法,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及“三公”经费和“小金库”专项检查治理工作。
●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截至2014年底,严格实行公务卡结算,减少现金结算带来的风险,全县预算单位已录入系统3014张公务卡,刷卡金额1007万元。
以上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及代表委员们加强监督、有力指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以及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呈中低速增长新常态,刚性支出不断增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15年财政收支预算
201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局之年,是新预算法实施的第一年,我县财政工作将紧紧围绕景城融合战略,按照“紧盯管住转作风、围绕搞活促改革”的总体工作思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杠杆撬动作用,大力盘活国有资产,加大国有资产融资力度,探索以政建企、以企促政、政企并举的财政工作新路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2015年财政整体形势仍然趋紧,减收增支因素十分突出。结构性减税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性减税因素对地方税收收入压力巨大,“营改增”陆续扩大到其他缴纳营业税的行业,落实普遍性降费措施,都将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资与养老金并轨、职工住房公积金提标、公车改革补贴等新增支出压力较大。
根据面临的形势,2015年财政工作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新优势、新挑战、新机遇,坚持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切实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强化创新驱动,着力稳固基础支撑,坚持保障改善民生;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确保重点领域特别是民生支出;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
1、收入安排
2015年县级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97157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8%,增加7206万元。分部门应完成:国税部门完成6454万元,增长10% ;地税部门完成54299万元,增长8.5%,财政部门完成36404万元,增长6.9%。
主要收入目标是:
●增值税5390万元,增加620万元,增长13.3%。主要是“营改增”和中铝矿石户增加;
●企业所得税3064万元,增加200万元,较去年实际完成数增长7%;
●营业税13289万元,增加984万元,增长8%;
●城建税1609万元,增加146万元,增长10%;
●专项收入2689万元,增加288万元,增长12%;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5339万元,减少593万元,下降10%;
●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7524万元,减少1328万元,下降15%。
2015年财力预计: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9715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预计27842万元(仅预计上级预算告知部分,专项指标款及各类项目资金、一次性款项均未列入),上年结余53万元,上述收入合计125052万元,减去预计上解支出10912万元和截至2月4日支出6198万元,2015年我县财力预计为107942万元,全部安排支出。
2、支出安排
2015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158095万元(附说明4,见草案第4页),主要支出项目: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848万元,较2014年预算数增加2580万元,增长10.6%;(附说明5,见草案第4页)
教育支出30015万元,较2014年预算数增加2064万元,增长7.4%;
科技支出3496万元,较2014年预算数增加280万元,增长8.7%;
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2379万元,较2014年预算数增加885万元,增长7.7%;
医疗卫生支出11853万元,较2014年预算数增加847万元,增长7.7%;
资源勘探信息支出15570万元,较2014年预算数增加15000万元,增长2631%;(附说明6,见草案第4页)
农林水事务支出22963万元,较2014年预算数增加15000万元,增长188%;(附说明7,见草案第4页)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精神,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由收入任务数变为收入预计数,支出预算由收支平衡转入中长期财政规划,因此在支出安排上略高于财力。
二、其他三项预算安排
1、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
2015年,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51778万元,是上年完成数的4.8倍。支出预算安排57525万元(含上年结转6000万元),按照以收定支原则编制。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根据2014年国有企业经营状况,201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378万元。支出预算按以收定支原则编制。(附说明8,见草案第4页)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15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安排21061万元,支出预算17995万元,收支结余3066万元,年末滚存结余23847万元。
三、2015年主要工作
1、认真抓好2015年预算执行
●主动适应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新常态,主动研判新常态对财政工作的影响,实事求是地看待收入增速变化,严格执行新预算法有关规定,坚决不收“过头税”,防止虚收空转,由追求收入增幅向追求财力质量转变。坚持依法依规组织收入,确保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实现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面对刚性支出增长压力,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财政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手给市场和社会、放到位。认真落实新预算法规定,强化预算约束,预算未安排的事项一律不得支出。
●尽快研究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牢固树立内控理念,引导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将内控意识贯穿于日常工作中,进一步增强财政部门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执行力,有效防范各类业务风险,确保财政干部廉洁和财政资金安全。
●结合推进预算管理和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加强民生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堵塞管理漏洞,严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严格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对于违反条例的行为严惩不贷。
●提高财政信息透明度,继续做好预算公开,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情况透明度。财政扶持项目都要公开征集,财政专项资金都要公开发布操作指南,主动接受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2、2015年财税改革重点
●深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改革。按照省、市要求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对一般公共预算2013年及以前年度的结转资金,区别不同情况,采取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由同级政府预算收回统筹使用等措施加以盘活;对政府性基金结转规模较大的,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规范对财政支出的权责发生制核算。严格财政专户管理。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健全债务扎口管理机制,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将新增债务、债务风险等指标列入发展成果评价体系,实行债务风险预警提示制度。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
●深入研究财政体制改革。在国家、省、市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内,深入研究市与县收入划分、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等问题,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培植财源的积极性。
3、2015年主要支出政策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支持景城融合和“产业年”活动。把支持项目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整合财政资金,收回以前年度结余结转资金,盘活现有国有资产,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项目发展。景城融合项目安排5000万元创业引导资金、台创园项目安排1亿元创业引导资金、美丽家园安排5000万元创业引导资金。从而调动各方力量,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培植新的税源财源,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支持工业强县。安排1亿元工业振兴引导资金和5000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推进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整合部分涉企专项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重点用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集聚区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承载和服务能力,积极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支持科技强县。着力构建具有修武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引领转型、驱动发展能力。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金,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特点的支持机制。
●支持高成长性服务业。把支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促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努力把服务业发展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深入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工程和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
●支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相关资金的统筹使用,集中财力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大力支持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支持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支持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评价制度,积极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
●支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多渠道筹措扶贫资金,大力支持开展以群众脱贫工程为重点的扶贫工作。推进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改革,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支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重点加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提高职业培训质量,落实好失业保险稳岗补贴、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一城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提高普通高中和中职学生助学金标准。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措施。
●支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建设,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工资调整有关工作。
●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原则,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增加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补助资金,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政策。
●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推动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做好城乡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慈善救助之间的衔接。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加快推进社会办医。实施城乡一体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
●支持文化改革发展。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继续落实和完善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文化经济政策。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整合文化资源、资产,增强文化软实力,重点支持文化传媒产业。
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支持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支持道路、信息、水利、能源和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支撑能力。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释放社会资本的潜力和活力。
●支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创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机制,从“补砖头”转向“补人头”,尽量少采取新开工或新建方式,利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或政府购买方式盘活存量房,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