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就在你身边 | 气温波动大,养生进补记住这几点!
文章来源:修武县人民政府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4-03-27 09:52

字号:【

从出伏到秋分这段时间

往往气温波动大且频繁

温差最大可达10℃

温差的拉大会造成血压波动

引发心血管疾病等

·这期间应如何养生?

快来了解~

记住这几点,健康0风险

食:润一点,助养肺

出伏后昼夜有较大的温差,气侯逐渐干燥,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蚕、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适宜的食谱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

睡:早一点,防秋乏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因为经过“昼长夜短”的盛夏,很多人都易睡眠不足,特别是老年人。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另外,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10点半睡觉,特别是凌晨1点到3点一定要入睡,否则对身体会有比较大的损伤。另外,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穿:暖一点,少疾病

虽然说“春捂秋冻”,但这句话是针对小孩子的,对于中老年人,早晚最好加一件长袖薄衣,以减少温差对身体的刺激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早晚穿衣有技巧,要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血管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揉:勤一点,保健好

早晚温差大会造成压差不稳,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当血压升高时,点揉或者是按压风池穴、人迎穴,大概5~15分钟,血压就会有下降的趋势。

从出伏后到秋分时节,揉勤这些穴位,对于阶段性的、季节性血压问题有很好的效果。其他时段也可使用这种方法,具有保健、护脑血管的作用。

·秋季如何进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不可乱补,应注意下面几点。

不能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发胖,血液中胆固醇增多还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或腹泻。

不能凡补必肉

肉类食品营养价值较高,但不易被消化吸收,特别是对于胃肠功能减退的老年人,肉类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易诱发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

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水果和蔬菜含有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补脾胃。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是进补的佳品。

不能重“进”轻“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有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

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观点,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