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办文件
修政办〔2011〕16号转发县教育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jzxwzf
发布时间:2011-04-16
索 引 号:
HL10001-0202-2011-00013
文  号:
修政办〔2011〕16号
所属分类:
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其他文件> 县政府办文件
发布机构:
jzxwzf

  修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发县教育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修政办〔 2011 〕16


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有关部门:

县教育局制定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一一年四月二日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豫政201126号)和《河南省教育厅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豫教基2010185号)、《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制定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的通知》(豫教基20119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以县为主,统筹城乡、区域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师资力量均衡配置为重点,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有效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逐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方法步骤

(一)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按照修政办〔20116号文件要求,每乡(镇)设1所初中,5万人左右的乡(镇)可以设2所初中;5000人左右设1所中心小学(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数不足30人的一般不再设成建制小学)。

1、保留初中10

郇封镇一中(寄宿制)、郇封镇二中(寄宿制)、高村乡一中(寄宿制)、高村乡二中(寄宿制。原高村乡二中撤消后,原高村乡三中更名为高村乡二中)、周庄乡中学(寄宿制)、五里源乡中学(寄宿制)、七贤镇中学(寄宿制)、方庄矿初中、西村乡中学(寄宿制)、岸上乡中学(寄宿制)。

2、保留小学49

葛庄小学、常庄小学、裕国庄小学、京里村小学、官司小学、郇封小学、大位村小学、后雁门小学、东常村小学、雪庄小学、大文案小学、南柳小学、小文案小学、周流小学、东黄村小学、付屯小学、前董村小学、延陵小学、习村小学、高村小学(寄宿制)、靳村小学(寄宿制)、霍村小学(寄宿制)、新安镇小学(寄宿制)、周庄小学、李屯小学、洼村小学(周庄)、马庄小学、张弓铺小学、五里源小学、东板桥小学、李固小学、东水寨小学、朱营小学、烈杠营小学、磨台营小学、方庄小学、崔庄小学(寄宿制)、佐眼小学(寄宿制)、古汉小学、孟村小学、申国小学、赤庄小学、西村小学(寄宿制)、洼村小学(寄宿制)、宋营小学(寄宿制)、双庙小学(寄宿制)、小营小学、岸上小学(寄宿制)、方煤小学。

其中:(1)高村小学(寄宿制,2013年实施)、霍村小学(寄宿制,2013年实施)、西村小学(寄宿制,2014年实施)、洼村小学(寄宿制,2014年实施)、靳村小学(寄宿制,2015年实施)、新安镇小学(寄宿制,2015年实施)、宋营小学(寄宿制,2015年实施)、双庙小学(寄宿制,2015年实施)等8所小学,由于改建成寄宿制学校,需要在现校址基础上进行扩建。(2)习村小学(2011年实施)、申国小学(2011年实施)因其他原因需进行迁建。

3、保留教学点3

南坡教学点、西岭后教学点、当阳峪教学点。

4、撤销初中5

高村乡四中(2011年完成)、小营中学(2011年完成)、西村乡二中(2012年完成)、高村乡二中(2012年完成)、七贤镇二中(2013年完成)。

5、撤销小学10

南坡小学(2011年完成)、西岭后小学(2011年完成)、当阳峪小学(2011年完成)、王李张屯小学(2011年完成)、范桥小学(2012年完成)、俎近小学(2012年完成)、李村小学(2012年完成)、朱庄小学(2013年完成)、新庄小学(2013年完成)、韩庄小学(2013年完成)。

6、撤销教学点5

赵爻教学点(2011年完成)、丁村教学点(2011年完成)、王屯教学点(2011年完成)、兰封教学点(2012年完成)、后董村教学点(2013年完成)。

7、改建小学1

万箱铺教学点改建为完全小学(2013年完成)。

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完成后,全县共保留农村初中10所、小学50所、教学点3个。

(二)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扩建工程

对保留的部分农村中小学进行扩建,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1、扩建初中8

2011年底前扩建郇封镇二中(寄宿制)、高村乡二中(寄宿制,原高村乡三中)、五里源乡中学(寄宿制)、西村乡中学(寄宿制);2012年底前扩建周庄乡中学(寄宿制)、七贤镇中学(寄宿制);2013底前年扩建郇封镇一中(寄宿制)、岸上乡中学(寄宿制)。

2、扩建小学12

2011年底前扩建小文案小学、五里源小学;2012年底前扩建常庄小学、洼村小学(周庄)、东板桥小学;2013年底前扩建葛庄小学、张弓铺小学、李固小学;2014年底前扩建马庄小学、七贤小学、崔庄小学(寄宿制);2015年底前扩建佐眼小学(寄宿制)。

(三)加强城镇中小学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

1.5万人区域内建设136班规模的小学,每2万人区域内建设136班规模的初中。

1、保留初中4

实验中学、第二实验中学、城关镇一中、城关镇二中。

其中:(1)扩建第二实验中学(2011年实施)。(2)迁建城关镇一中(2014年实施)、城关镇二中(2014年实施)。

2、保留小学7

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健康路小学、西关小学、大韩村小学、城东小学、陈村小学。

其中:扩建城东小学(2011年实施)、陈村小学(2011年实施)。

3、新建初中2

七贤大道与圆融路交叉口西南角新建一所6轨初中(2011年实施)、青龙大道北段路东新建一所6轨初中(2015年实施)。

4、新建小学3

青龙大道北段路东新建一所6轨小学(2011年实施)、峰林大道与丰收路交叉口西南角新建一所6轨小学(2013年实施)、云台大道与圆融路交叉口西南角新建一所6轨小学(2015年实施)。

5、改建初中1

将一中老校区建成一所18轨的初中(2013年实施)。

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完成后,全县城区保留初中7所、小学10所。

(四)加快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20112012年,全部县直学校和每乡镇一所初中、一所小学实现班班通,县直学校初步建成校园网,对县直学校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设备全部进行更新。20132014年,50%的乡镇学校实现班班通,全部学校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设备更新完毕;全县初中初步建成校园网,县直学校进一步升级完善校园网建设。2015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班班通,全部建成校园网,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设备全部达到更新完善。

三、保障措施

(一)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规定,优先保证农村教育发展所需资金。

(二)加快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结合城区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需要,坚持“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加快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建设,重点解决学校数量不足、容量不够、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建设不配套等问题,加快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设施设备装备步伐。

(三)培养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三名工程,建立和完善校长、教师选聘制度,改革教师配置模式,促进教师资源向农村倾斜;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组织开展送教下乡服务工作,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挂职,组织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努力打造高素质教职工队伍,缩小城乡学校师资水平差距。

(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完善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使全体师生都能通过网络技术来接受相对同质的优质教育,缩小教学水平差距。

(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新课改为导向,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措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六)抓好弱势群体学生保障。认真贯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优先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建设投资和大型设施设备购置,提高特教师资水平;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生活补助,保障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七)促进校际间生源相对均衡。继续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各学校不得以组织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各类竞赛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办法,强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控制适龄儿童、少年辍学。落实公办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政策,逐年扩大分配生比例;认真实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升学考试制度,认真做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和实验操作考查工作。

(八)完善教育均衡督导评估机制。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定期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继续加强对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发展差距的监测,及时督促纠正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等问题。